医院概况
医疗技术   
点滴光亮 汇聚基层 ——记我院“提灯奖”获得者韦秋玲
来源: | 作者:宣传科 辜丽娜 | 发布时间: 2021-05-26 | 267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  “要说从医这么多年,最令我感到自豪的,就是医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、越来越受到患者欢迎。”韦秋玲,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联体服务部医务工作者,也是今年我院“提灯奖”获得者之一。她曾奋战在和死神“抢人”的重症护理一线,如今又为推广医疗新知识、新技术至基层而兢兢业业,韦秋玲始终以与科室、与医院共成长、共前进为工作目标,用自己的力量形成一道闪亮的光,照进了基层医疗服务之路。
挑战难题 练就功夫
  上世纪80年代,韦秋玲怀揣着“白衣天使”的梦想进入了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(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、柳州地区人民医院),护士就是她的第一个职业身份。在本院从业的三十多年时间里,从事重症护理、经历两个“开创”,对韦秋玲来说印象最为深刻。
韦秋玲(右四)与曾经的护理战线老同事合影
  韦秋玲所经历两个“开创”是指医院开创血液透析治疗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(下简称重症病房),这里的患者很多都是生命垂危、命悬一线,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韦秋玲练就了一身真功夫、硬技术。
  “那时候,血透刚在医院开展,我就从‘大内科’调出来从事血透患者护理工作。”韦秋玲从事血透护理工作有将近十年,血透,是一个对护理人员要求很高的技术操作,血透机以每分钟约200毫升血流速从患者体内抽出血液通过透析器透析后,又泵回患者体内,要求护士要有高超的操作技术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,还需严格的感染控制要求,因为一旦有空气混入血液进入到患者的静脉,就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,同时,对护士的穿刺技术也提出很高的要求,血流量达不到要求,透析治疗就达不到预期效果。
  韦秋玲说,最开始成立血透室时医院只有一台血透机,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。那时没有电话,半夜已经睡着了还被通知去加班为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急诊血透。一般急诊血透患者,通常肾衰合并有心衰,虽然半夜加班很辛苦,可看到患者做完血透后转危为安她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。 
  而在重症病房工作也让韦秋玲很难忘,此话怎讲?原来,重症病房刚刚从心内科独立出来,当时有6张床位,一般重症病房护理人员的配比是1:2.5或1:3,但实际上科室里只有13位护士,远远没达到规定的配比。如遇到危重症或抢救病人时,通常是最忙的时候,人手不够时,下夜班或休息的人员经常被叫来加班,但当看到抢救成功的患者时,再苦再累也值得,韦秋玲说,当时在重症病房工作的医生护士能准时下班是很奢侈的,常常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,回到家恨不得立即睡一觉以缓解疲劳。 
  凭借着长期护理危重病患,韦秋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,她说,危重护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过硬的技术,对护理人员的身心承受力也是一种挑战,更重要的是,它考验并锻炼了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毅力,这也是自己坚持从医的一股重要力量源泉。
走进基层 传播技术

  2015年,韦秋玲被调入医联体服务部工作,虽然不再从事一线岗位,在这里她依然认真敬业,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所学和所长。在科主任的带领下与同事一起,积极开展各项医联体工作,组织临床科室主任及业务骨干到基层医疗机构,推广医疗新知识、新技术,通过知识讲座、培训、会诊、疑难病例讨论、业务查房、教学查房和手术示范等形式进行“传、帮、带”,极大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。并组织各专科医务人员到学校、企业及社区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及为民义诊活动。
 
韦秋玲在北雀社区给居民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
  “医院经历了几次更名,刚开始“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”很多居民都不了解是哪里来的医院,通过不断的到学校、企业及社区去义诊、健康教育讲座,现在市民都知道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是原来的地区医院,而且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医院。”这些工作虽然平凡繁琐,但却为提升医院知名度、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,也为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 
截至目前,以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核心的医疗联合体已达33 所,其中3 所为紧密型医联体,30 所为松散型医联体;柳州市20 所,来宾市13 所;二级医院6所(县医院1所、县中医院2 所、专科医院2所、市区综合医院1所)、一级医院27 所(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25所乡镇卫生院),社会力量办医院5 所,10 个专科联盟。医院医联体建设形成上下联动、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,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了力量。(图文来源/宣传科 辜丽娜 医联体服务部 韦秋玲 审核/覃莲)